吉貝耍平埔【註一】祭典的最後節目,是在初五午後所進行的「哮海【註二】」。祭儀地點在於大公廨西南方約二百公尺處的農路或農田上。這項祭典是吉貝耍獨有的慰祖靈儀式。相傳哮海祭是為了遙念當初蕭壟老家(蕭壟位於吉貝耍西南方向,故祭儀皆面向西南)渡海來台死於海灘的祖先。最早,吉貝耍先民沿龜重溪、急水溪西下至倒風內海「乞水」祭祖,倒風內海消失後【註三】便在此地點追懷祖先恩德。另一種說法,說慰靈的對象是,在番仔塭遭雷殛的平埔【註四】先祖「阿海」(據番仔塭〈阿立祖廟誌〉上說,阿海為北頭洋平埔人【註五】,九月初五不幸遭雷殛升天為神,稱「阿立祖」或「海祖」)。不過再2002年的訪查中,從九十二歲【註六】耆老段曉晨先生口中得知,其祖父曾向他提起這段哮海 祭的淵源:具傳段氏渡台始祖由大陸來台,欲於倒風內海登陸蕭壟,但是不諳水道,恐船隻擱淺,於是在外海觀望,適逢番仔塭漁人「阿海」熱心前去引導段氏始祖船隻登陸,並於日後以其所養殖之魚隻供給段氏始祖食用,段氏始祖感懷其恩,在阿海遭雷殛後,與當地居民合立草廟紀念阿海。後來段氏子孫充當武官,任「千總」一職,但遭當時反賊之忌,於戰亂中帶領子孫及蕭壟社民遷移至今吉貝耍地,至吉貝耍後叮嚀後代子孫,莫忘「阿海」對我族人之恩澤,於是在九月初五當日,面向西南蕭壟老家遙祭恩人「阿海」,遂演進成吉貝耍特有的祭典「哮 海祭」。不論傳說何者可靠,哮海 祭都是在遙念祖先,安慰亡靈,這段傳說中段姓祖先從中國大陸來台的說法頗有爭議,早年段姓族人應為蕭壟社後裔無疑,因早年政府鼓勵尋根,族人從改漢姓「段」連結到中國大陸族譜所造成的誤謬。
祭典從下午一點左右,村人挑著牲禮、飯菜,帶著「敢壺仔」來祭儀區「擺菜碗」後展開,亦即展開請諸神、祖靈「看海戲」。祭司則在地面設置臨時祭壇,舖上兩大片的香蕉葉(象徵海面的船隻),上置尪公壺、尪祖壺,及大小公廨的阿立母祀壺「阿立矸」,旁擺祭品檳榔。祭壇前有一水桶,上插甘蔗葉,做為「開大向」 之用。開向完,尪姨或向頭帶領其他神職人員,唸禱詞「請神」,然後以切半的檳榔「卜筶」,瞭解諸神是否降臨,判示諸神降臨後祭拜的村民全體行三向禮,摘一片甘蔗葉置於飯菜旁米酒瓶中;此時牽曲上場,少女【註七】圍著祭壇舞唱直到祭典結束才停止。
牽曲時尪姨手持尪祖拐(吉貝耍最高信仰權杖),代表尪祖兩度檢視村民祭品,第一次「點飯菜」是檢視作用,第二次拔去甘蔗葉「換青祈福」,代表接受祭品,並且使亡靈得以快活。以前尪姨李仁記(2001年往生)在此時會面朝西南前方奔去,揮動尪祖拐作法慰靈「請阿海看戲」,祖靈上身之後倒臥在農地上翻滾,嘴裡不斷哭喊,訴說祖先開基創業的艱苦,並且感嘆來參加孝海祭的村民愈來愈少……,就是這樣倒地哭喊的動作,一些專家學者就以「嚎海」、「哮海」來作為此祭典名稱的文字書寫,應該不恰當,當地文史工作者段洪坤老師就認為應該以「孝海」來書寫才能有追思緬懷先人的意思。尪姨「退乩」之後,牽曲亦停,進行牽曲少女的「採青走向」,成群少女由東向西奔去,採取一片青草(採青)再跑回祭壇,以示不忘來自西南方的先祖,有代代綿延的意思,但是這樣的採清走向儀式已中斷多年未舉行。
同樣的一個儀式在孝海祭中已10多年不復見,那就是「撫慰往生為滿一年族人亡靈儀式」:通常參加孝海祭的族人都是不守喪的,守喪不滿一年的族人,則不可至「看海戲」的現場,需於祭壇南方不遠處的農田上,帶著自己過逝未滿一年的家人亡靈,前來看熱鬧,並且接受尪祖、阿立母的祈福,保佑剛死去不久的先人的靈魂不受煎熬。尪姨會持尪祖拐至此,向沒有壺體的祭壇上的檳榔噴酒致意,再往守喪的村人身上噴酒三次,口唸禱詞。
在追思先人的濃濃溫情中,孝海祭漸落幕,也結束了吉貝耍西拉雅祭典的所有活動。
【註一】西拉雅
【註二】孝海
【註三】後來河道、內海淤積,回海邊祭祖不易
【註四】西拉雅
【註五】番仔塭漁民對蕭壟社人有恩
【註六】當年92歲已故的吉貝耍
【註七】牽曲婦女
哮海祭(段洪坤提供)
擔飯菜(段洪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