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

Kabua Sua吉貝耍,是西拉雅族遺落在平原上的一顆珍珠!200多年來,這個被其他族群包圍的部落,這群西拉雅人堅持傳承著族群文化、信仰,吉貝耍人的堅韌民族性,這幾年終於被看見、被肯定。1791 年(清乾隆60年)一份土地文書記載蕭壠社人開始開墾吉貝耍附近水雲山區土地,應該可推斷是吉貝耍部落形成的開始。清乾隆56年推動的「番屯政策」,原本居住在海邊的蕭壠社人,來到東山丘陵地跟麻豆社、茄拔社、灣裡社、大武壠派社、哆囉嘓社、茄拔社及部分屬鄒族的阿里山社、內優社,組成屯守範圍長達110里、擁有300名屯丁的「蕭壠小屯」,主要防守台南縣以北至水沙連附近的山區逆匪藏匿鬧事。吉貝耍位居此間重要河道龜重溪下游(古稱十八重溪)與當時官道(山透府官道)交叉處,以蕭壠社為主,麻豆社、灣裡社、大武壠派社、哆囉嘓社為次的社民,從此在此生根,組成現今的吉貝耍部落。

Kabua Sua,西拉雅語意為「木棉花的部落」,南島古語Kapos木棉樹,中國西南民族及台灣漢人稱為班芝花樹,台南楠西及善化都有「茄拔社」、「茄拔」之地名,也是指木棉樹。1930年日本《總督府國勢調查》中,吉貝耍人的種族登記為「熟」也就是西拉雅族的人口高達80.2%,日治時期族內婚(熟番嫁娶熟番)的比率維持在70%左右,直到民國70年代農業社會轉變,部落人口大量往都市就業發展,吉貝耍人與外族的通婚比率才漸漸提高,但目前在西拉雅族的血緣上仍算是個相當具有代表性的部落。部落中目前部落人口約有398戶、1002人(2016年6月,東山戶政事務所人口統計資料),常住人口約700人左右,其中西拉雅族人約佔6成,段姓是全村最大姓,約佔三分之一,其次如:潘、張、李、章、楊、程等,都是很早就遷徙進部落的大武壠派社、茄拔社、哆囉嘓社、麻豆社及蕭壠社代表姓家族。

民國51年中研院民族所劉斌雄教授來到台南、高雄等地進行「台灣南部地區平埔族阿立祖信仰調查」,他在調查文章中提到:「吉貝耍的阿立祖信仰頗存古風,其祭祀制度依舊繼續維持,較少遭破壞或變革」。至今,吉貝耍依然是保存西拉雅人祖靈信仰最完整、最具古味的地方。

部落裡頭有最完整的信仰Kuwa公廨群:5座家族公廨、一座社群大公廨;全部落73.7%家戶中仍維續著拜阿立矸的「祀壺信仰」,保守估計約1500支阿立矸被旅外族人請靈供俸在全台各地,吉貝耍人的汽車裡也都會擺放著阿立矸、機車上常見插著代表祖靈神力的Ihing(澤蘭) ,來祈求行車平安。這樣綿密信仰網絡,撐起了堅強的吉貝耍祖靈信仰。西拉雅人傳統信仰中心叫Kuwa或Kuva,1602年明朝文人陳第所寫〈東番記〉這篇文章開始出現把西拉雅人傳統中集信仰、聚會、會議、青年會所於一身的建築群稱為「公廨」,從此漢字書寫取代了原來部落中所說的Kuwa或Kuva一詞。吉貝耍擁有「一座大公廨、五座小公廨」,是全西拉雅族公廨群最密集的地方,而且近年來極力恢復傳統祭典文化,102年吉貝耍夜祭被文化部審定為「國家重要民俗活動」,成為各方重視的西拉雅文化保存傳承基地。

斑芝花(木棉花),段洪坤提供

斑芝花(木棉花),段洪坤提

木棉,段洪坤提供

木棉,段洪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