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埤部落生活館

我們的口埤部落生活館

在團隊與多位專家學者、在地耆老的共同對話下,建置了部落生活館。生活館的建立為執行5年活力計畫所結的果子,我們將原本閒置的主日學教室,重新整理,邀請專業的團隊為我們做展覽規劃設計。我們將5年來所訪談到的40位耆老故事、部落文化及歷史、先人遷徙路線部落地圖、部落信仰轉變過程、重現頭巾及傳統服飾繡紋、西拉雅語言的記憶與史料重建、以及1939年及1941年由日本語言學家淺井惠倫、國分直一於口埤國小記錄鄂朝來所唱的古謠,都在族人口中傳唱回來,讓每一份珍貴的史料,都能在生活館中作展現。

 

在訪談過程中長輩們總是說:「等他們都離開世上,屬於過去的文化記憶,也都隨著他們離開,而不再有人知道。」文化流失的很快,但是要找回並重建卻是困難與緩慢。因此我們團隊努力,將耆老們的口述歷史,經由影音及文字,藉由生活館的成立保存下來,傳承給下一代。

 

台灣這塊土地孕育了多族的文化,而我們為了復返西拉雅,每跨出的一小步伐都小心謹慎地往前走。這是活力計畫的句點,也是口埤部落生活館全新的起點。我們要向更多人訴說我們西拉雅的故事,還要一直說下去,因為這是我們珍貴的文化記。

 

口埤部落古調

今年我們在李淑芬老師(清華大學學者)與佟佳安老師(多倫多大學宗教民族音樂學學者,加拿大多倫多華人浸信會指揮)共同的將1939年鄂朝來所留下的古調再從新的解析,我們在唱回曾經被遺忘的古調,謝謝大家願意來參與,每一位都是最棒的,我們為了自己的文化再多留下一項寶貴的資產。

108年活力計畫期末評鑑

108年的期末評鑑終於落幕,每一年一點一滴的學習累積經驗,不斷地被磨朔,自我期許能夠用力的做到最好,壓力不斷的湧進心裡,要謝謝每一位陪伴我的您們,昨天評審的老師看完資料問我是不是在讀博士,他們說我所做的很讓他們感動,我真的很感謝所做的能夠得到老師的肯定,老師還說我是用生命在做活力計畫,是真的,我真的是盡所能地在做,我們真的很珍惜很感謝有機會透過計畫為我們口埤部落留下歷史的記憶,最後還是要感謝所有陪伴我的您們.

 

 

族服重現工作坊五──芙優谷老師(20191012)

族服工作坊第五場,舉辦於口埤教會會議室。這場工作坊的重點,主要是想請老師協助大家處理縫製過程所碰到的問題。除了面對較細緻的布料時,縫製難度比較高;另外,在長時間縫製下,導致眼睛負擔太重而出現不舒服的反應,甚至影響到整體視力的問題。因此,在王昱心老師的協助下,我們邀請到了芙優谷老師(Fuyuku)。根據王老師的介紹,芙優谷老師屬於阿美族,由於結婚而成為卑南族媳婦。她對於部落耆老的傳統刺繡深深著迷,也以學習、傳承此項技藝為志願。老師曾經協助台大人類學系教授胡家瑜執行傳統繡法的研究。對於她本人而言,刺繡縱然並非正職,卻是她非常喜愛的一項工作。

這次的縫紉主題,以收藏於左鎮菜寮化石館的平埔族西拉雅頭巾為對象。這款頭巾的特色是以藍染長布為主體,兩端以白線繡上精緻的花紋。尤美茜老師在前期曾陪同部落工作人員一起前往左鎮看館藏,她協助我們製作出紋飾的圖稿,因此我們只要根據圖稿便可以操作。尤老師以一字繡的形式製作圖稿,不同於十字繡,在圖稿上以「X」的造形來表示,一字繡一律以直線來表示,也因為線在排列上變得更加緊密,也讓整體圖像變得更顯精緻。

胡惠鈞紀錄整理

台大人類學博物館館藏調查 20191007

到台大人類學博物館,調出館藏。隨行除了口埤部落四名工作人員外,還有王昱心老師,和實踐大學鄭惠美老師。這次是本次部落族服重現計畫第二回到典藏機構參訪、調閱文物,以實際操練尤瑪․達陸所指導的調查記錄方法。

和菜寮化石館的文物調查經驗類似,到台大人類學博物館前,需先向行政單位提出申請書,等候認同許可發落下來。由於碰巧遇到人類學博物館閉館整修的時間,使本次活動延遲到十月才成行。一行人在抵達博物館後,先聆聽館方負責人的叮嚀,才從博物館移動到典藏庫房。進入庫房時,還必須簽署入館登記,可以說每一步都極為慎重。

胡惠鈞紀錄整理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