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埤部落生活館

我們的口埤部落生活館

在團隊與多位專家學者、在地耆老的共同對話下,建置了部落生活館。生活館的建立為執行5年活力計畫所結的果子,我們將原本閒置的主日學教室,重新整理,邀請專業的團隊為我們做展覽規劃設計。我們將5年來所訪談到的40位耆老故事、部落文化及歷史、先人遷徙路線部落地圖、部落信仰轉變過程、重現頭巾及傳統服飾繡紋、西拉雅語言的記憶與史料重建、以及1939年及1941年由日本語言學家淺井惠倫、國分直一於口埤國小記錄鄂朝來所唱的古謠,都在族人口中傳唱回來,讓每一份珍貴的史料,都能在生活館中作展現。

 

在訪談過程中長輩們總是說:「等他們都離開世上,屬於過去的文化記憶,也都隨著他們離開,而不再有人知道。」文化流失的很快,但是要找回並重建卻是困難與緩慢。因此我們團隊努力,將耆老們的口述歷史,經由影音及文字,藉由生活館的成立保存下來,傳承給下一代。

 

台灣這塊土地孕育了多族的文化,而我們為了復返西拉雅,每跨出的一小步伐都小心謹慎地往前走。這是活力計畫的句點,也是口埤部落生活館全新的起點。我們要向更多人訴說我們西拉雅的故事,還要一直說下去,因為這是我們珍貴的文化記。

 

一、 提問:生之自覺

在台灣,「平埔族群」向來被視為是最早受到外來文化影響、同化的族群,在今日已經很難找回其原始模樣與文化本質。也因此,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被視為已死去的族群。時至今日,隨著更多學術機構與民間自主團體的調查與研究公開,加上「社會正義」意識日趨受到重視,呼求「平埔族」正名的聲勢也逐日高漲。

曾屬於平埔族西拉族(Siraya)根據地的「大目降」(Tavacan)一帶,在今日隸屬於口埤區域的一群居民,長久以來,因著其外貌特質、生活習性等特殊性,在長年與外界社群互動的經驗下,對於自身生命始終懷有某種朦朧的提問:「我是誰?我不是漢人,但又是什麼樣的『人』?」按圖索驥之下,開啟部落文化尋根、追求平埔族西拉雅族群正名等旅程。這場旅程發展到了2016年有了明顯的轉折,從政治的正名追求路上岔出支脈,藉由專家學者的引導下,開始展開系統性的田野調查、早期地景的勘查與地圖編製、古調與族服的復振,一直到文史館的建置。

西拉雅頭巾

從108年開始由多位老師,帶著族人認識紀錄西拉雅的老件傳統服飾,今年我們用自己雙手完成首件頭巾繡紋,之後常常眼睛都不自主的流出眼淚,不是因為感動,而是老化的眼睛讓我過度的使用,所以眼睛很不舒服,但是我還是願意繼續努力,讓更多人可以從我們手所做頭巾及未來的服飾來認識我們西拉雅是台灣的原住民,曾經因為殖民政權我們的語言及文化都消失,但是我們現在一點一滴努力的找回我們自己,西拉雅我們一起努力為了我們的文化。

Taw’uxaw ta Kakitan Oho. ” “請敘述你所看見的”

李淑芬老師及部落青年胡惠鈞用了一年得時間,出版了由部落

人物及環境出發的西拉雅語言書,我們團隊默默地堅持

謝謝淑芬老師還有惠鈞一年來的努力,屬於我們部落的西拉雅語書已經印製完成,是我們非常驕傲的事,感謝神我們合作社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部落所留下歷史珍貴的意義,而我們每個人都參與在其中

1 2 3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