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傳說

東埔

蚯蚓的皇冠ViewImage (8)

整 理: 方詩怡

插 畫: 陳建名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戶人家,某日,媽媽叫女兒阿路斯出去扛水,因為媽媽要煮菜煮飯給家人吃,所以就叫阿路斯出去扛水;可是媽媽叫了很久,他就是不去扛,於是媽媽生氣了,女兒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去扛水。

由於媽媽工作太累、女兒出去扛水也還沒回來,媽媽就利用這段時間坐在女兒的小木椅上休息,當媽媽甫坐在小木椅不久,發覺底部為什麼有東西在動?於是媽媽就把椅子拿開,發現原來是蚯蚓想要從土裡鑽出來,媽媽就用熱湯的水把蚯蚓活活燙死,把蚯蚓丟到旁邊。

這時阿路斯扛水回來就馬上做到小木椅上,可是她等了很久卻等不到她的蚯蚓朋友出來,於是她把椅子拿開,還找不到蚯蚓,當她要放棄找那隻蚯蚓時,卻發現蚯蚓在牆角邊已經一命嗚呼了,傷心的阿不斯就把手指上的戒指套在蚯蚓身上來紀念它。

所以,一直到現在我們會看到蚯蚓身上有一圈圈像皇冠的東西,據說是這樣由來的。

巨人傳說ViewImage (9)

報導人:伍孟哲.史勇龍

整 理:陳美里

插 畫:林英豪

亙古時代,有一位巨人,他的名字叫唐達福,在我們布農話的意思是『高出山頭』之意。傳說中唐達福是一位非常巨大的人類,他的腿很長,每一步伐是一座山與一座山的距離;手臂一張開可以擁抱整座大山;當他口渴時可以喝掉整條河水,講話的聲音可以傳遍幾個部落。

據說唐達福的陽具很大,在路上一不小心常常打傷無辜的小動物,所以動物們知道他來了,都趕緊躲開。巨人要回家時,人還沒到家,陽具就先到家了。有一天,巨大的唐達福,從山上打獵回來,他的妻子正在屋裡織布,因為巨人還沒有進門,所以一不小心,便把麻布和巨人的陽具編在一起,過了一會兒,他才覺得有硬硬的東西,才發現原來這是唐達福的『陽具』。

後來唐達福死了之後,他的身體變成了玉山山脈,他的頭髮變成山上的樹林,他的手腳變成了濁水溪;他的血變成了水,聽說這位巨人唐達福便是布農族卡社群人的祖先。

你們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請你們去幻想吧!

可怕的黑巫術ViewImage (10)

整 理:方詩怡

插 畫:林英豪

在很久很久以前,布農郡社群傳說有一種可怕的巫術,那巫術是專門對付「仇人」的,這種巫術被稱為「黑巫術」。

黑巫術就是請巫師暗地中跑到仇人家門口,抓一把在門口下的泥土放在葫蘆裡,在把它帶回去,然後把葫蘆中的泥土,倒入鍋裡煮,在由巫師配幾句咒語,詛咒仇人的全家死光光或得瘧疾。

由於布農族人相信,門口的泥土,是全家人每天踩來踩去的,所以藏有那家人的靈魂,因此族人才會請巫師,挖一把門口下的泥土,把它放入鍋裡煮,這樣可以煮死那一家的靈魂,讓仇人家的家族,全部發病而死亡。這就是可怕的「黑巫術」的傳說,至於用於現代是否有效就不知曉了,因為現在的門口下都是水泥了。

不過,現今的部落社會基督教處處林立,耶穌早已把黑巫師打敗了。

百步蛇與老鷹之戀ViewImage (11)

報導人:全財福/新鄉

整 理:麥樹‧比撒日灣

插 畫:陳建名

傳說在一個深山部落裡,有一位年輕英俊的少年有一天,他上山打獵時,看到一位美麗少女,就被這女孩子給迷住了,美麗的女孩子也喜歡這英俊的少年,但是那位女孩子卻不是他們部落裡的人,或者說,沒有人認識這位女孩子。

不久,那少年就帶著那少女一起回家,一回到家裡時,少年的父母打量了這位少女,感覺不妥,父母就反對他們做情人,少年的父母就把那少女趕走了,狠心的叫她離開這個部落。

時間過了好久,少年還是想念那少女;少女也惦記著少年。

少年整天都在地上一圈又一圈的畫,從早到晚,不停地在地上畫圈又一圈。後來事情就開始發生了,那離開部落的女孩子竟然變成了一條美麗的百步蛇,少年一直想著她於是他選擇趁夜離開部落尋找美麗的情人。

一路上他傷心難過,累了,就在樹林下睡著了,等他早上起來,就發現他全身上都是羽毛,後來頭也開始長了羽毛,這個少年就變成了一隻老鷹。

這時候,他們還是一直想念著對方,到最後百步蛇整天都到外面尋找老鷹的蹤跡,而那老鷹也是從天空俯瞰尋找著百步蛇的蹤影。所以據說,老鷹飛翔時,直到現在也好像是在天空畫著一圈又一圈的樣子,只是,百步蛇何時能抬頭看著天空呢?

傳說中的牛奶與蜂蜜流洩之地ViewImage (12)

報導人:伍登義長老

整 理:麥樹‧比撒日灣

插 畫:陳建名

在舊約聖經有一則動人的故事,那就是苦難的以色列人,離開當時水深火熱的埃及帝國,度過紅海,再過約旦河,尋找預言中的牛奶與蜂蜜流洩之地,感動了世人的心…。

布農族也有類似這樣的神話傳說,特別是在中央山脈內的就部落傳說了許久,只是這『牛奶與蜂蜜流洩之地』不再搖遠的耶路撒冷,他就再玉山山脈下八通關大草原上發生的。

傳說古遠以前,大地下了不眠不夜的雨,說它不眠不夜,是因為這盆大雨沒有休止的時候,從春天下到冬天,甚至玉山山頂白雪暟暟,雨還能下個不停,月亮不忍看了這樣的情形,急忙地去找太陽商量,太陽也無可奈何?

水快淹到八通關大草原了,許多住在平地的族群據說全部死光了,動物也逐一死亡絕種,但是若能逃到八通關大草原的就會生存下來,因為那是祖靈與天神保佑的天地,足夠讓布農和動物們滋養生息。

在那裡,動物們彼此會說話,甚至可以和布農溝通,所以布農在那裡不至於食物匱乏。因為如果想吃肉,只要輕聲呼喚,動物就會乖乖跑過來,只要在他身上割一塊肉,就可以保溫幾天,奇妙的是,剛割下的那塊缺肉,在瞬間就會長出來。

而傳說,那裡的山壁,會流出蜂蜜般的汁液,終年不斷,養育了布農族的下一代;因此,在大洪水中,布農族因此繁延下來,在八通關大草原上,據說有一塊巨岩上記錄了這些故事,但那塊巨岩找不到了。到現在,老人家說:「聽我爸爸的爸爸說……,那裡真是好地方啊!」

特色文化

20151218_125150

狩獵的子民

東埔布農族居住區域多是依山傍水,因此發展出台灣原住民最特殊的高山狩獵文化,近年來東埔部落有識之士藉尋根活動來試圖加深族群自我認同,狩獵文化因此成功轉化成為發現自我的開始,它的途徑就是透過尋根的活動,必須跋山涉水至2000 ~3000 公尺的高山才能慢慢咀嚼布農族山林的文化。ViewImage (7)

東埔布農族是強悍的民族,以狩獵、游耕為主,狩獵是布農族人早期的生活文化,重要性僅次於農耕,其土地是部落共有制,可以稱為是共享民族。

早期東埔布農族狩獵之傳統領域以玉山山脈及中央山脈中段兩側為範圍,可以說是中央山脈的縱橫者。

現今,東埔的狩獵文化依舊配合尋根及祭典進行,東埔布農族為了推展及維護族群認同與布農文化,發展出結合生態旅遊的獵人文化體驗營,將布農族高深的山脈哲學透過獵人進入山林的活動,重新賦予新的思維與生命力,來吧!朋友,在山林中,我們一同浸淫這土地的美好。

獵人嚮導ViewImage (6)

東埔是進入玉山山脈重要的門戶,過去台灣登山界盛行登百岳的時期,東埔獵人嚮導的三大天王便是出自這裡(王天定/伍勝美/Akila)。部落裡的老人與青年幾乎都曾經擔任過嚮導或挑夫,且多為優秀的獵人,擁有豐富的登山與生態知識,形成一特殊的獵人與登山文化。

狩獵禁忌

東埔的獵人出發時也有一些禁忌,如剛開始出發時,有人放屁,稍停再走,如原在早晨出發,可延至下午出發。若有人再放屁,次日去,打噴嚏,亦復如此。路過蛇、鼠,須折返社中,翌日再去。

他們在開始走路的一段時間內,不可抽煙,否則會打不中獵物。領隊在路上還得做鳥占,占到不吉利的現象時,立即折返社中舉行夢占。此外,各族各部落皆有獵場,互不侵犯,犯者將引起糾紛,甚至於格鬥。

編織

布農族由於長久居住於高山上,傳統的布農服飾大都來自大自然,除了皮衣、皮革製品取自長鬃山羊、水鹿、山羌等獵獲物外,還有採自苧麻等天然植物的材料,經過剝皮、抽絲、染曬後再紡織為布。

婦女衣飾的顏色以黑色系為主,搭配草綠、黃、藍等顏色為主,基本上色彩以暗色系為主。男士服飾是未經剪裁的樣式,白麻布上以紅色為主色,其次是橘色、黑色、黃色、綠色等,最常出現菱型和直線的圖案,點綴的圖案則以布農族的特有圖騰–百步蛇的花紋(菱型紋)與顏色為衣服設計的重點。

雕刻

在原住民族中,布農族居於山區幽谷,且常因鬥爭遷移,故一切僅求實用,藝術仍停滯於實用的粗陋狀態。而今,雕刻這一項藝術在布農族中以漸漸普遍,且所代表的意義,處處都以表現族人的社會生活有著密切關係。其雕刻圖樣之構圖,多憑自己所見的印象和經驗來處理。而布農族最早的木刻即-布農畫曆。可喜的是,近來部落族人將族群纖細內斂的特質融入於雕刻,展現的作品也因此極為細緻。

善於合音的民族ViewImage (4)

布農族人喜歡一起唱歌,他們有非常獨特的群體性歌唱方式,並且因之產生了一項非常卓越的多音性合音,尤其是布農八部合音。

這種獨特的泛音半音階合唱法,以在小米播種祭中所演唱的祈禱小米豐收歌最受到注目。一到了播種祭之前,祭司決定了祭日,並慎選族中這一年之內所謂最聖潔的男子六至十名,住在祭屋之內,次日,祭司帶領這些成年男子在屋外圍成圓圈,雙手互相交叉置於背後,圈內放置粟樹一串,此時,在祭司的領唱下,先在屋外演唱「祈禱小米豐收歌」,然後再慢慢移入屋內,象徵今年播種的小米能豐收,堆滿穀倉。

這就是布農族自稱的pasi but but,而這首pasi but but(八部合音)早已蜚聲國際,是對上天祈求一年豐收的祭歌,歌聲音韻莊嚴肅穆,曲調優美充滿和諧圓潤之感。

宗教文化

東埔布農族雖然捨棄了過去傳統之精靈信仰,但其宇宙自然哲學觀常以過去的觀念與大自然相處。

東埔現有三所教會一所聚會所,分別是天主教、及二間基督長老教會,及設在第五鄰的真耶穌教會。各教會發展出的宗教活動也大不同,其中天主教因允許宗教儀式融入地方色彩,所以發展出布農族式的聖誕節,尤其每年固定於十二月二十四日於羅娜主堂之聖誕夜名聞遐邇;基督長老教會因各牧會自主性大,而發展出青、少、壯老、各團契,其中以音樂事奉之敬拜讚美之歌聲迴盪山村不絕於耳。

值得一提的是,走在部落社區裡,只要稍加留意,你就會發現歌聲就會從屋角裡傳出,優美聖潔的歌曲安慰了許多人。

布農畫曆

傳說中布農族曾經有文字,但不幸在一場大洪水中,負責保管文字的哥哥竟將文字流失了,從此布農族人便失去了文字。一直到日本治台時期1937年,學者自南投縣信義鄉地利村一位族人Talum ma-bungzavan家中發現的一塊木雕畫曆,長約122.7公分,寬約11.8公分,厚2.4公分,以類似象形字之符號記載著農事、出獵等行事。布農族雖然在一場大洪水中失去了文字,卻擁有其他民族所沒有的「畫曆」是布農族先人所留下來珍貴的智慧遺產。ViewImage (3)

布農族的傳統祭典,可歸納為三種:

  • 生命禮俗:與生命有關之祭典,如結婚、小孩慶生、成長禮、葬禮。
  • 歲時祭儀:與農耕、打擸有關之祭典,如播種祭、打耳祭、小米進倉祭。
  • 臨時祭儀:因臨時需要而舉行的祭典,如出草祭。

畫曆中A段一至六日為造地、整地和開墾的祭典日;B段十五天為播種粟米的祭儀;C段二天是粟米收穫祭;D段八天為除草祭儀;E段十二天為打耳祭,也就是打鹿耳,期間全面進行狩獵;F段十六天為豐收祭,要殺小豬;G段十天為首飾祭儀,也就是嬰兒祭;H拔裨祭儀。

布農族生活曆法:

布農族採太陰曆法,一年分十二個月,一個月分三十日,以結繩記日,一結代表一日,結滿三十日結為一月,以一根小木頭插於第三十結中.獵人至山中狩獵,亦為結繩記日。農業生產方式一直採用山田燒墾為主,小米是維生的主食,歲時祭儀,也以栽培小米的活動為中心。一年以開墾早田,播種小米為開始,以收割小米為結束,並根據月亮的圓缺有無來舉行。

部落生活

ViewImage (1)

布農(Bu-nun)即『人』的意思,著名的『布農族畫曆』就是族人生活的紀錄,尤其更以「狩獵」與「農耕」為族人生活的重心。布農族為典型的大家庭制度,尊敬長老更尊敬大自然,故宗教祭典頻繁。其中最重要也最盛大的就是布農族的『射耳祭』(又稱打耳祭),每年舉行一次。另外,編織、音樂、雕刻亦為族人生活的一部份,這些是近年來急於重建與傳承的珍貴文化。

主要生計:

部落居民以務農為主,生活所需幾乎都靠種植夏季蔬菜維生,種植高經濟蔬菜如:高山烏龍茶、生薑、蕃茄、敏豆、高麗菜、青椒、冬蟲夏草….等.

登山嚮導:ViewImage (2)

往昔,登越東南亞最高峰-玉山主峰(正門路線)時,東埔是必經之路。在登山界,布農族的青年更是台灣許多山脈的開拓者。台灣於民國六十年代,正是盛行登百岳的時期。當時,部落裡的老人與青年幾乎都曾擔任過嚮導或挑夫的工作,且多為優秀的獵人,擁有豐富的登山與生態知識,而形成一種特殊的獵人與登山文化。至今,許多中央山脈的登山隊總會邀請部落青年擔任嚮導工作。

宗教信仰:

在大環境的轉變下,部落居民以教會為生活重心,部落內的宗教信仰以長老教會與天主教為主,因此教會活動也是部落優先考慮的參考項目,各種團契活動也多,透過各式的團契活動,可以使部落居民的關係更加緊密,達到彼此互信互助的關係。

休閒活動:

東埔布農族人喜歡於喜慶活動結束之際或週日下午,由長老吆喝居民集合於綜合體育場,分組進行排球活動,活動中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參與排球競賽,此運動已經成為東埔部落最盛行的活動,也因為部落族人熱衷排球運動,每每遇到比賽,東埔部落的排球隊一直是一支勁旅,讓信義鄉或南投縣的其他隊伍聞風色變。

東埔Tongpu daingaz

ViewImage

最接近玉山的布農族部落—- Tongpu daingaz

東埔部落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境內,而信義鄉北與仁愛鄉、魚池鄉二鄉相接,東倚中央山脈與花蓮縣分界,南與高雄縣及嘉義縣比鄰,西與鹿谷鄉、竹山鎮、水里鄉互為倚角。且東埔部落位置於信義鄉以南,座落於陳有蘭溪與沙里仙溪交會處,面對玉山北峰的尾陵,可望見玉山西峰及塔塔加鞍部,是最接近玉山主峰的布農族部落。

部落緣起與組成

東埔部落在日治時期時,被稱為『臺中州新高群東埔社』。「東埔」一詞譯自於鄒族語『TOMPU』,是『斧頭』之意,因往昔鄒族在此製造石斧而得名。而群居東埔之布農族人(郡社群),稱此地為『ha-nu-pan』,譯為『獵場』之意。

現居住於東埔的布農族人約於二百餘年前由郡大溪谷遷移而來的,屬於布農郡社群,亦為典型的高山原住民。至今,東埔部落依地理環境劃分為六個鄰,其中東埔一鄰位於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東埔二鄰與五鄰為觀光溫泉區,其他鄰里則分別居住在陳有蘭溪的台地上。依照布農族的地理分布,多數的布農族部落皆為「聚合式」的樣貌共同生活,但東埔部落卻屬於罕見的「散居型」的特殊部落。

東埔村總數人口數約1297人,原漢共居,但以布農族人居多。

茶山村旅遊規劃

在茶山村旅遊,需要解說員導覽,否則遊客很可能入寶山而空回。

  • 按區域和型態劃分:
  1. 部落巡禮
  2. 生態解說之旅
  3. 探險之旅:大岩壁攀行、滑水,不過蝙蝠洞與鐘乳石洞暫不開放。
  4. 觀景之旅:深入大湖獵區看原始林,或者到卓武山上遠眺。
  5. 體驗之旅:與茶山村民一同體驗農產品的採收與製造過程。冬天來了,遊客可考慮體會挖冬筍的樂趣。
  6. 親水之旅:在溪流小瀑布下天然Spa、戲水,看溪邊生態。
  7. 夜間生態之旅:到溪流用草環束蝦、賞蛙聽蛙鳴、賞螢火蟲、觀星。
  • 按季節玩:
  1. 2~3月:賞櫻
  2. 4~5月:賞螢火蟲
  3. 夏季:農忙時期
  4. 秋季:蛙類繁殖期,鍬形蟲、金龜子慢慢現身
  5. 冬季:涼亭節,今年將在11月29日~12月1日舉行

茶山好玩的地方

  • 「珈雅瑪文化區」–Hu-Fu部落傳奇

「珈雅瑪文化區」是茶山的中心第四鄰的地方,茶山國小就在這裡,還有教會和村辦公室,最特別的是這裡有族人聯手打造的50多個「Hu-Fu」(涼亭),還有精彩的圖騰、木雕、石雕,最珍貴的是每一件作品背後都有一樁感人的故事。

  • 「亞米阿娜」親水區

親水區是在第一鄰,有「漩渦谷」和「鐘乳石洞」,「漩渦谷」可以游泳玩水、烤肉來吃、還可以露營。「鐘乳石洞」有各式各樣的鐘乳石。

  • 自然生態保護區

『生態保育區』」有「水火同源」和「屯阿巴拿溪瀑布」。水火同源是很奇怪的景觀,「屯阿巴拿溪瀑布」的水非常的乾淨,水裡面有很多魚蝦,還有蝴蝶、蜻蜓和螢火蟲,和漂亮白色的野薑花。

  • 山野探險區

「山野探險區」有蝙蝠洞、岩壁石洞、狄亞哥瀑布、大石壁和亞哇伊阿娜觀景區。村民都努力規劃不同的景點,有很多花可以欣賞,還可以眺望曾文水庫的好風光。

涼亭節

茶山村一年一度的涼亭節,除了首日只對內的分享祭外,第2、3天的活動是讓遊客拿著像藏寶的地圖到全村66座涼亭拜訪,每一個涼亭都有人解說,也陳列各種當地的農產品。走完66座的人可獲得紀念品。

涼亭hufu

IMG_1892

什麼是「hufu」?OLYMPUS DIGITAL CAMERA

茶山村內最有特色的景觀─hufu,hufu就是「茅草涼亭」,在茶山有一百多座用木頭和茅草搭起來的涼亭,大大小小的,裝飾和造型都不一樣,而且幾乎每一家人都有自己的涼亭。

 

怎麼會有「hufu」?

我們阿里山許多部落都有一種高腳架起來的屋子,在鄒語中叫做「kuba」,也叫做「男子聚會所」,是傳統舉行祭典的地方,但只有在達邦和特富野這兩個大社才有,其他像我們茶山還有其他的來吉、里佳、山美、新美、樂野這些地方,都叫做「hufu」,這是我們族人很重要的一個活動地點。

另外在鄒族的傳統中,家裡如果有人去世了,就在家裡的地下挖一個洞,把屍體埋在裡面,這是所謂的「室內葬」,所以在家中就不能大吵大鬧,因為這樣會驚動了祖先。但大家很快樂的時候要找地方慶祝,所以就在家外面蓋了hufu,高興的時候就到hufu去唱歌跳舞。

「hufu」有什麼用?

hufu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族人可以在這裡聊天,也可以在這裡商量大大小小的事情,也可以在這裡分享食物、唱歌或跳舞。以前族人上山打獵如果獵到獵物,就在高處吆喝,部落的族人聽到了就立刻到hufu打掃、磨刀、升火,邀請所有人一起到hufu分享美食。

「hufu」裡有什麼?

茶山的hufu很像是一個小型的「文物展覽館」,裡面掛滿了我們族人生活中常用的東西,像趕鳥器、竹籃、竹杯、瓢子,還可以拿來曬玉米種子,還有一串一串芭蕉,如果肚子餓了可以拿下來吃,但一定要說:「aveoveoyu」喔!

茶山「hufu」有哪些特色?

茶山的hufu都是木柱結構,茅草的屋頂,和茶山的自然美景融為一體,而且涼亭邊有族人整理出來的美麗庭院,可以讓小動物在這裡生活,有「部落公園化」的功用。

另外在每個涼亭前面都有一個木雕,每個木雕都擁有自己的故事,有布農族也有鄒族的,可以和來這裡的人一起分享。每年的十二月初,茶山也會舉辦「hufu分享祭」,也叫做「茶山涼亭節」,邀請很多朋友來茶山玩,而且會選出最漂亮的涼亭頒獎。加上族人用心的布置涼亭,讓這種藝術和創意能永遠保存下來,和大家一同「分享」。

我們每一個涼亭裡面都放著一些很特別的東西,包括竹籃、趕鳥器、玉米、蜂巢跟豬骨,歡迎您跟我們一起來hufu大探險吧!

ViewImage (17) ViewImage (18) ViewImage (19) ViewImage (20) ViewImage (21)

hufu分享祭

整個分享祭的流程大致是這樣的,在涼亭節開幕的前兩天,村裡會先挑選獵人,因為要以最原始的步行方式打獵,很耗費體力,所以參加者多是男性。僅管如此,年齡卻是沒有限制的,所以我們也有機會參加打獵活動。致中,永勝,治洋都參加過打獵的活動,對於遙遠艱辛的路途,大家都不許喊累,只能咬緊牙關。因為,為了要做一個真正的勇士,這是必要的付出。

到了涼亭節開幕的當天,也是整個打獵活動的回程之日,涼亭節系列活動最先登場的是,由安媽媽率領的部落巡禮。在安媽媽的帶領下,我們又得到了滿滿的知識,尤其是講到白芷的那段愛情故事,安媽媽還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聽著帶著淡淡憂傷的旋律,也忍不住感傷了起來。接著是「hufu尋奇」,陸續走了八個涼亭,每個涼亭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有的涼亭是配合自己建造的民宿,有的則跟自己設計的庭院相融合。更特別的是,每個涼亭裡,還供應茶山特有的風味物產,和參加活動的人一起分享。供應的風味物產有,小芋頭,山粉圓,苦瓜油麵線,燒番薯,小米酒。

更讓大家高興的是,走完這八個指定的涼亭,憑著八個簽章,還能向服務中心領取一分精美的禮物,這個禮物是凱軒的嫂嫂,親手捏製的陶土磁鐵,手工製成的原住民娃娃,真是可愛極了!

重要時刻來到,獵人歸來了,這次果然順利地獵到一隻活生生的山豬,勇敢的獵人們當眾殺了這隻山豬,畫面有點血腥,但是想到山豬肉的美味,也就不在乎這些了。果然,山豬肉又再度被分享,進入大家的五臟廟裡,喝著山豬肉燉煮的湯,有說不出的滿足啊!

經過一陣吃吃喝喝,我們來到了地處較偏遠的第一鄰,參加盛大的晚會。晚會的內容除了平常假日的晚會表演節目,還增加了許多特別排練的演出。除此之外,黑皮獵人大哥的爸爸還獻唱了許多首原住民傳統歌謠,好聽極了!涼亭節當天的星空十分燦爛,就在我們仰望天空的同時,整個晚會也接近了尾聲,而涼亭節也圓滿地落幕了。望著天空再次期許,希望下次的涼亭節趕快到來啊!

資訊下鄉 邱麗孟愈做愈帶勁

ViewImage (13)

中國時報  何英煒/台北報導

   台灣微軟投入縮小數位落差,今年將更進一步。在二十五個「學習e樂園」中,微軟將選出四個原住民部落,協助他們發展線上旅遊,一旦該電子商務模式成功,可望再複製到台灣微軟其他地點的學習e樂園。

台灣微軟總經理邱麗孟昨(十八)日表示,投入公益活動、致力於縮小數位落差,及培育本土人才,獎勵清寒的學生。這是她忙碌工作中「最愉快,也做得最起勁的一部份」。有時候會收到獲得贊助總統教育獎學生,所寄來的一籃柚子,還附上一張卡片,寫著「邱阿姨,謝謝妳」,這樣意外的禮物,往往令邱麗孟感到窩心不已。

今年初台灣微軟認為,在這個小型社群型的電腦教室基礎建設上,可以再發展加值服務。因此,委託開拓文教基會,首先針對六座位於原住民部落的學習e樂園,來進行導入電子商務可能性的評估。

近來評估結果已經出爐,原本台灣微軟有意將這些原住民部落當地有特色的農產品,透過網路及線上購物的方式來協助他們拓展市場,但後來評估的機構認為,農產品及特產如果要導入電子商務,必須建置完整的物流系統。

開拓文教基金會建議,這些原住民部落都有發展旅遊商機的潛力,不妨切入線上旅遊,這是最適合這些原住民部落的電子商務模式。微軟也贊同,決定協助這些原住民村落進軍線上旅遊,透過網路來介紹部落的風景、旅遊的路線、特色,介紹當地的農產品及特產,並提供民宿及交通的資訊,希望可以帶動當地的旅遊市場。

這四個將導入線上旅遊電子商務模式的村落為南投東埔、台東蘭嶼、阿里山茶山村、新竹尖石鄉。台灣微軟預計今年七月份對外宣布這個消息。

採訪.攝影◎自由時報記者邱旭伶

(http://www.epochtimes.com)

原住民稱珈雅瑪的茶山村,世居著鄒族與布農族人,自律的部落公約,把這裡打造成如世外桃源般清新素雅,教許多人一訪再訪。

一走進嘉義縣珈雅瑪部落「茶山村」,眼尖的旅客馬上看出部落裡的每戶人家都擁有一座休憩的涼亭,門口豎立一塊原住民圖騰的木雕製品,再加上整齊的街道及部落優閒的生活步調,讓來自城市的旅人也跟著放鬆心情,於是踩著黃昏的步伐,挨家挨戶探尋,分享鄒族及布農族人的文化特色。

茶山一詞由過去的「珈雅瑪」日語發音轉譯而來,原意為指「半山腰的平原」,居民百分之六十以鄒族為主,百分之三十為漢人,百分之十為布農族。

要分辨珈雅瑪部落的居民是哪一族,從涼亭的屋頂及木雕的造型都可輕易地判定。

珈雅瑪部落目前一共有六十個涼亭,每一個幾乎都是用茅草、竹子及木頭搭建而成,其中布農族的屋頂屬於平頂型,鄒族涼亭為圓型,是辨識的重要指標。當地解說員許益源表示,鄒族過去一直流傳著「分享」的文化,哪一家打獵回家之後,便沿途敲鑼,要大家到獵人的涼亭來分享,而此地涼亭的興建,就是重拾分享文化的一種方式。儘管目前上山打獵的人已大減,人們還是喜歡將家裡種植的香蕉掛在涼亭裡,想吃的人就自己動手,連外來客也不必客氣。

每戶門口豎立的木雕也是辨識族群的好方法,其中鄒族人喜歡在頭頂上裝飾羽毛,布農族則頭戴獸牙,至於兩族聯姻的家族也可從木雕的樣式中得知。透過簡單的木雕,每戶人家還將立家精神刻上去,採看圖說故事的方式,是外地人認識原住民文化內涵的好方法。

生活文化

11174484_10205829744174853_81769435835199208_o

命名禮俗ViewImage (10)

魯凱族人傳統命名方式為連名制,連名制的所屬名稱,指他(她)所屬尊親、氏族、家族,主要作用在於明確個人的族屬世系,以及等級地位。這個所屬有很大的作用,在辨清世系、認清親疏、確定尊卑、男女聯姻時,都用得上。平時稱呼個人的名字,在重大祭祀和慶典時,則須稱呼連名。

撒貝拉呢(家屋的名字)‧勒戈外(自己的名字)

       家屋名是一家一戶的專名,往往隨家族社會地位的浮沈、分戶遷居或入贅等原因而更換。頭目和平民、長子與次子,因為尊卑不同,家名自然也不同。頭目的家名有如門戶上的百步蛇圖飾一樣,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象徵;它也如同財產,只能由長嗣繼承,次嗣以下的分居後另建新宅,家屋的名字也就不同了。

  至於家屬連名,則帶著濃厚的等級色彩,排灣人和魯凱人的婚姻講究「門當戶對」,頭目與頭目攀親,平民與平民通婚,彼此不但得考慮血緣關係,更要注重門第。森嚴考究的家屋連名,是他們考慮聯姻的重要前提。

  命名後,如有疾病、不安或家中發生不順心的事情,則再行更名;有的甚至二十歲左右還有更改名字的,更名通常由巫師或依夢卜來選定新名。有的將幼兒的名字變更為簡單的乳名,直到成年結婚後,才用正式的名字。

  魯凱族長子的命名,舉行於為嬰兒祝福的慶祝儀禮時;非長嗣則於生子後十日。

襲祖名

  每一部落群有一套分階級、分性別的名譜。長子常襲祖父之名,其他別子則任意選擇一位上代或傍系長輩的名字,或用占卜法來選定一個名字。

  在原住民許多族群中,專門設計兩套男、女不同性別的名譜,供剛出生的嬰孩命名時挑選。

  挑選還有一套規定,不能隨意違背和混淆。由於取名的範圍有平民與貴族之分的種種限制,因此,重名的現象非常普遍。

階級名譜

魯凱族的階級社會亦如排灣族一般,各人依其家系,自生來即屬於某一階級。階級的主要分類有三:一為貴族地主階級,二為世族,三為佃民;各階級都有傳統的名字。

避直接血親同名

男性普通避用父兄之名,女性避用母姊之名。

動態消息

IMG_7297通稿01

魯凱(下山社)多納黑米祭

魯凱(下三社)多納黑米祭於11/25-26舉辦,今年有將結合部落文化產業舉辦一連串的木雕、石雕、皮雕、月桃席編織、打年糕、製作花環、狩獵等體驗活動。25日晚上還有黑米之夜,有魯凱傳統歌舞表演、石板屋裡老照片展示。若對魯凱文化想要一窺究竟的遊客們,也請秉持著開放的心一同參與!活動請洽鄉公所07-6801045 洪麗萍,村辦公處0915-152065 宋能正。

通往多納溫泉道路全線暢通

雖然遭逢兩次颱風重創,但是多納部落本身並無大礙,通往多納溫泉道路也已暢通,多謝外界朋友關心。天氣目前漸漸轉涼,希望外界的朋友一同來分享多納的野溪溫泉,也分享部落的溫情。

多納社區農地重劃

茂林鄉公所近期將至部落開農地重劃說明會,請多納村居民密切注意公所發布的訊息!

台灣原住民族簡介

p02世界上被稱作「福爾摩沙」的地方並不多,其中又以台灣最為世人所知;從北到南多樣的海島型氣候,不但孕育出豐富而特有的動植物生態,在這裡的也創造了多元而生動的原住民歷史文化,成為台灣最引以為傲的自然與人文的奇珍。

透過考古人類學的研究得知從長濱文化起始,台灣原住民族就展現了高超的冶鐵技術,三千年前,凱達格蘭人曾以精湛的織貝技術,將貝殼賣給中國王朝當作貨幣,足以向世人證明台灣原住民族在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地位。

p04目前台灣的原住民族共有十三族(政府認定),包含有阿美、泰雅、布農、排灣、魯凱、卑南、賽夏、鄒、邵、雅美(達悟)、噶瑪蘭、太魯閣、撒奇萊雅等,各族群依其分布的地理環境與人文特色也發展出不同的文化面貌。雅美(達悟)族的拼板舟聞名國內外,阿美族的歌謠曾在亞特蘭大奧運為台灣向世界發聲,卑南族特有的巴拉冠軍事文化展現強大不屈的泰雅與賽夏的特有的紋面文化習俗,邵族的杵音,布農族的八部合音,鄒族莊嚴神聖的戰神祭,排灣與魯凱族的多神信仰與階級社會制度,台灣的原住民族為這個土地上注入多元而豐富的人文特色!

在這多元的文化習俗裡,有母系與父系的不同社會形態,有階級分明的貴族平民制度與平等的長老社會,在原住民族的社會裡,人的價值取決於其對族群的貢獻與能力,並且透過部落共有共享的機制,使得無力生存者,也能透過分配而獲得部落族人的照顧。無論是著名的霧社事件中,泰雅(賽德克)族浴血抵禦強大軍國的驍勇事蹟,或是偉的馬亨亨頭目透過溝通避免戰事,成功保護部落族人,原住民族在台灣歷史中皆有著輝煌的一頁。原住民族的生計不論是山林狩獵,農作耕種,或是以溪湖海洋漁業,在與自然資源共存共榮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中,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並被譽為「山林的守護神」。hufu01

 

台灣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而值得驕傲的文化特色,值得珍惜、保存與發揚。清朝時期漢人大量移民來台,強制的同化政策導致平埔族原住民人的血緣與文化,面臨空前的消失危機,令世人遺憾。今日我們有幸仍保留先民特色的十餘族原住民,未來在台灣文化的發展中仍繼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也成為台灣最重要的文化資產。

更多介紹:

  • 原住民—台灣的南島民族: 由原住民文化園區製作的台灣原住民介紹,有詳細的地理分佈、文化特質、祭典生活等介紹。
  • 原住民文化十三族介紹: 原住民觀光產業資訊網,介紹各族的歷史文化、節慶祭典、產業特色和餐飲美食等。
  • 台灣原住民概述: 由台灣原住民電子報製作的介紹,十三族的介紹都有,包括了人口數、分佈地區等。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