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服重現工作坊三

延續前第一場協調會、第二場族服工作坊的學習成果,工作團隊前往左鎮菜寮化石館,申請觀賞館藏平埔族服飾。

有關於左鎮菜寮化石館,早在第一場協調會席間,便已陸續從段洪坤老師、王昱心老師等所分享的影片資料中看到過。化石館近年重新整修過,而平埔族西拉雅服飾文物則被收藏在舊校舍的儲藏室內,必須在專人的帶領下才能夠欣賞。因此,我們在館員的引導下,進入到儲藏室裡。文物分別被整理好,一一收藏在特製的盒子裡,存放在櫃子當中。團員們戴上事先準備好的手套,圍在桌子四周,館員一一取出紙盒,為我們打開。今日典藏於化石館典藏文物,包括來自於左鎮教會的被捐贈文物。另外,也有後人復原的再製品。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團隊親眼觀賞了各種衣飾文物。

 

翁佳音老師-西拉雅漫談-2

翁老師本次講座延續前一場次未說完的部分。一開始,老師提到幾個地名,包括「彰化」、「善化」和「新化」,(這些地名)都是「新」,這些地名反映的是和它早期的地名不一樣。回到新化。新化是從「大目降」(Tavocan)轉變過來的地名,依此類推,「善化」顧名思義即「化為善」之意,舊稱其實是「目加溜灣」(Backoloan)。(中間省略),翁老師說,從地名的演變,可以看出當地的歷史。

翁佳音老師-西拉雅漫談-1

翁老師以「講古」的方式,期望能夠激發觀眾認識的興趣;他解釋,通過說故事的方式,從趣味且比較能引起共鳴,能夠傳達某些道理而有意義的傳達目的,會比起只是單純地解釋歷史的來龍去脈更加生動些。他也期許觀眾可以在聽過這些故事之後,把自己感到有趣或有共鳴的地方,加油添醋下去,能夠說出更多的故事。本次講座主題共分為四節,依序是荷蘭時代以前、荷蘭時代、清代,最後是清代以降直到現代。

李瑞源老師-西拉雅歷史

李瑞源老師在講座一開始,先為觀眾解釋荷蘭時期的台灣背景。李老師指出,17世紀荷蘭時期也是台灣史上第一個外來政權,「VOC」其實是屬於一間商業公司,荷蘭人基於地方治理、現實利益和宗教傳播所實施的各種制度,深深影響並改變原住民社會文化,特別是今台南一帶原住民。李老師提出問題,為何荷蘭文獻上的11社,演變為鄭氏家族、清初以降的4大社?從單社到社群的歷史演變,探究何種力量在發生作用?以及「社群單位」代表村社內部發生何種變化?接下來,李老師將分別透過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會生活等面向來和觀眾一同探討,希望能藉此瞭解傳統以個別村社為認同中心的單位,如何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治理下轉型為社群單元?探究此結構化的社會現象,能夠對區域族群關係的生成與組織化,產生充分歷史認知與個案研究基礎,即村社到社群的認同與整合過程;而通過制度史研究的途徑,則能夠留意隱藏在制度史背後的社會人群活動。

李老師的講座大致分為四個層次:新港社民族誌、外力入侵的台南平原(1622-1636) 、荷蘭人治理下的社群關係(1636-1662),最後為小結。

禮納里好茶部落參訪

李孝忠牧師發問部落老一輩的生活情形及態度生活傳統?

我們對長輩的照顧也是我們的重點,我們讓在外面的旅人孩子 來陪伴我們的老人,我們現在霧台鄉公所成立了文化健康站,這是我們政府非常重視的,從禮拜一到禮拜五都有政府資源在裡面有供餐上課彼此學習,還有我們中會也有辦松年大學來讓長輩上課,透過中會辦學讓幾間教會一起上課,與文化站康站有一些文化課程,那我個人的見解我看到有一間熟食的店舖是由一群銀髮族的長者透過社區,裡面所有包括端盤子都是長輩,因為那間店就是他們的就像我們現在在作的共同經營的概念,我覺得不想讓長輩只是在那裏作作操像回到幼稚園的感覺,我爸爸也是獵人他很喜歡去分享他的英雄事蹟,希望去找回他們年輕時的那種力量,希望可以帶出實際的力量。

鄂朝來古調

活力計畫在今年向台灣歷史博物館,申請我們的祖先鄂朝來,所收錄的西拉雅古調來再從新的傳唱回來,讓我們這一代有機會認識我們過去祖先的文化,並且再複製回來,美麗的歌謠能再次在口埤的山林迴響,今年有畢業於美國的佟佳安音樂博士來參與指導,讓我們士氣加倍.

 

左鎮新娘服

 

108年6月27日我們口埤部落的傳道與愛好傳統服飾的姊妹們,來到左鎮文物館來借覽左鎮文物館的收藏品,這次由尤美茜老師帶著我們來認識並解析多件西拉雅的傳統服飾,除了上衣跟裙子還有頭巾與腰帶,還有霞披,每一件的的繡工都讓我們感到驚豔,透過這次的紀錄希望我們能夠復振回我的美麗的新娘服

日本牧者的西拉雅文化行

 

今年有來自日本的牧者為了瞭解我們西拉雅文化而來到口埤部落,已經退休的李牧師

特別

回來教會,為了我們在這幾年所做的文化復振工作向他們解說,我們特別將我們所做的族譜做深入的講解,讓他們了解西拉雅文化都與族內人通婚還有我們的生活形態,讓他們有更深入的認識

1 10 11 12 13 14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