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練就一身好本領的羅秀玉

小時候住在二坑仔的山腳下,後山是山房草及雜木,山沒有很高,前面有埕,下去有水田會出水泉,就坐埤堤寬2丈、高4丈,水土保持局當作攔砂池用;做工回來就搶先跳水游泳,跳埤我第一勇和尾叔仔,還有在草邊坡抓蝦,打撈起來是野生的黑鮮蝦,我們每天跳,照三餐跳埤,用站立浮游姿勢,抓埤塘的蝦子。

當時鄰居小孩子有十幾個,夜晚月光出來,就結伴在田間玩「矇估雞、佔柱子、搶君」這些遊戲,都玩到很晚,有時順便煮飯。阿爸當時要求很嚴,天未亮就吃飯,天亮時一定準時到田裡做工,土地約2甲、坡地約2甲,我十五、六歲就開始做伴工,5個姊妹時常換工。當時土地很肥沃有得吃,有播雙冬仔,連坡地也有種稻,靠下雨秋種冬收,種芋仔,坡地種甘蔗。稻米收成後,有按照人口比例分給當時貧窮的人吃。

我嫁來這裡時,因為我以前小時候常翻吃的,假如有番薯籤,就煮番薯籤,每天去捕蝦、抓青蛙、撿田螺,每天都吃這些過日子,煮番薯籤煮這些,天化也時常跟我去溪裡捉蝦、小魚當食物配,沒在賺錢,因為早期那些生活沒在賺錢,所以都沒有錢,都是翻東翻西來吃。

穆晃-我的阿嬤是李月

外公傅祥露從左鎮山豹來,日本時代他在大目降糖業試驗所上班做工頭,亦擔任新化教會長老,大姊穆旭經常陪他到處傳教,有時到山豹,有時到五甲势。外嬤李月常吃檳榔、喝自製米酒及水煙炊,傅祥露常笑李月是「煙、酒、檳榔三教難入天國」,那時她會唱牽曲,連三姨、尾姨都會唱,哼唱lakkimai oh lakkimai。

口埤部落傳唱古調

今年的活力計畫子項目的古調傳唱,因為有遠從美國回來的佟佳安音樂博士協助及參與,讓我們更增加了信心,我們慢慢的在重建我們口埤的長者們口中傳唱的古調,希望為我們的文化延續而努力,雖然目前所學的有限,但我們在朝夢想慢慢地前進著。

十字繡工作坊-2

有關於本年度計畫針對部落族服重現的執行方面,於3月30日假口埤教會舉辦工作坊,邀請到東華大學的王昱心老師,另外還有郭名茵及尤美茜老師來為部落學員講解西拉雅刺繡的特色,並展開實際的編織練習。一開始,王昱心老師以簡報介紹西拉雅刺繡及其特色。老師撥放出其所蒐集的各種文物影像,典藏出處包括日本真理大學。真理大學系統性的典藏,加上老師的攝影紀錄,讓學員能夠容易地觀賞到各種風格的紋飾。王昱心老師特別提到,刺繡的語言反映出不同文化的差異,例如比較明顯的是,大武壠族與西拉雅族的刺繡風格也不同,前者呈現出清晰的幾何造型,後者則表現出更加有機而感性的造形思維。這些差異,也意味著不同文化群體面對相異的生活場域下,所產生的變化現象,諸如異文化貿易、交流等時代氛圍如何體現於編織之上。所以說,編織是一種靈活的技藝,王老師特別指出,不要被「十字繡」這個名稱所束縛,而是要從針的走法來理解早期西拉雅女性刺繡時的心思意念,因此,她希望以「針走的路來引導學。

1 9 10 11 12 13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