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埤部落族服重現工作坊紀錄 ㄧ1

今年我們有一個夢想要試著找回西拉雅傳統的族服今天我們從段洪坤老師尤馬老師以及王昱心老師的解說來一步一步的認識我們祖先在十字繡上的智慧

口埤部落族服重現工作坊紀錄

 

本次計畫針對重現部落傳統服飾的構想,而規劃了族服工作坊,特地安排專家學者舉行專題演講,希望引導族人認識、了解西拉雅傳統服飾特色及工藝技術,以及研究相關方法等。工作坊舉辦於台南東山區東河里吉貝耍「部落學堂」,分別邀請長期投入於平埔族文化研究的西拉雅裔段洪坤老師,以及泰雅族裔、同時也是台灣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的尤瑪˙達陸(Yuma Taru)老師。

工作坊一開始,段老師先為與會學員們介紹西拉雅衣飾歷史起源。老師根據相關資料指出,儘管文字記錄的資料部分有所問題,然而早期西拉雅族群喜裸體,大概僅在重要部位作遮掩,或以布巾披掛於身上。一直到西方攝影技術的紀錄模式之後,通過照片,後人才可以獲知更客觀清楚的衣飾形式。整體而言,除了頭部裝飾,包括布巾以外,衣服方面可分為露出肚臍的短上衣,以一片裙形式為主的下裙,另還有綁腿、腰部飾帶等配件。素材方面,喜用狗毛、蠶絲等材質,並以十字繡的手法來進行編織。在紋飾上,喜繡雉雞、狗及蝴蝶等自然圖像。無論是造型、紋樣或是用色,皆非常細緻而讓人驚艷。然而,由於材質本身容易隨著時間而腐朽,再加上歷史因素,皆讓文物的保存為受到重視。相對地,目前珍貴的衣飾文物,除了台灣典藏機構以外,也被收藏於國外典藏機構,包括英國大英博物館等。段老師也坦言,雖然他已投入此領域研究很長的時間,也不敢輕易說自己已能夠重現傳統服飾。因為他認為,復振傳統服飾,應是透過嚴謹的物質文化研究,目標是以尊敬的心意來恢復歷史精神,而不是為了追求其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其次,由尤瑪老師來介紹、解釋泰雅傳統服飾的復興歷程,以及如何到典藏機構蒐集所需資料。尤瑪老師本次的講題主題為「跨越與連結:傳統工藝與民族教育的復興」,大致分為兩個主題,一是尤瑪老師如何引領族人展開族服重振的文化工程。尤瑪老師舉出現代族人與傳統服飾的記憶斷層的現象,部落耆老無法通過口語、文字,清晰地反映與表達記憶中的服飾影像,另一方面,欲繼承、發揚文化的後代,也由於欠缺文化的理解與認識,而易於產生錯誤的詮釋。因此,尤瑪老師指出,族服的復興在一開始是從老照片的採集與研究開始。換言之,面對在現代社會中分解而離散的部分零件,如何聯結至歷史中那個完整的形式,也可以說是這個復振工程的核心精神。

第二個子題則是關於進入典藏機構調查文物,尤瑪老師指出,由於博物館提供文物檢視的時間非常有限,因此,事先擬定參訪與調查計畫便成為非常重要的工作。有關前置作業,應先對於欲調查的對象有所了解,除了須清楚其館藏編號與名稱、收藏來源等訊息,也應先對於其歷史背景資料做過相關功課。尤瑪老師更從其經驗中分享,事先預備高解析度、符合研究需求的影像圖片,有助於提升整個調查工作的效率。而進入到典藏機構之後,執行團隊又須分為主控整體工作進度的總籌、攝影組、紀錄組以及分析組。通過積極的分工與控管,有效地把握住這段進入典藏機構短暫的時間,記錄下寶貴的資料,成為未來回復傳統服飾的基礎。

在講座告一段落時,尤瑪老師提供全體學員紀錄用的方格紙,由段老師提供早期西拉雅服飾上的十字繡紋飾照片,讓學員在現場實際盤演觀察與紀錄的工作。段老師所提供的是一組腰帶,上頭附有環頸雉、狗及花卉等紋飾。十字繡的觀察與紀錄方式略異於泰雅族服飾,是以打叉的方式在方格紙上標註。為了把織品上的針織準確對到方格紙上,學員們無比謹慎,也感到這份工作並不輕鬆。

這次的工作坊,藉由吉貝耍及泰雅部落為復振傳統服飾所累積的許多經驗,讓口埤部落在起步之際,便立足於一個具有穩健基礎的位置,對於未來部落推動族服重現之計畫,無論是規劃、實際執行到核心理念的錨定等層面,都提供極佳的借鏡經驗,也是彌足珍貴的重要指標。尤瑪老師在會議席間曾經提到,投入這樣的文化工程,必須成為文化思考的主體,才能夠解讀、辨識出紋樣與形式中的文化特質,進而在重現傳統服飾時得以重現其風格。雖然這樣的自我生命價值之肯認,需耗費長久而孤獨的歲月,投注在研究、嘗試與反覆調整的循環裡,然而這種獨立的思考,也將有助於部落建構自主美感思維與文化主體性。接下來,這些學習將於實際參訪典藏機構時派上用場,除了蒐集歷史資料,慢慢累積相關知識外,也希望能在實際摸索的過程中,逐步調整出適合的團隊組織及工作模式。 整理者/胡惠鈞 2019/2/1